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我一個"胡建"人 憑啥苦練普通話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去年十月,林垚陪愛人袁源參加一席廈門場演講。對林老師來說,也算是回到了老家福建,我們趁機邀請他錄制了這期播客。


廈門的海邊散步,我們聽他從家鄉的成長經歷,聊到輾轉多地的流動歷程,從留學異鄉的政治參與,聊到主流與邊緣,以及邊緣中的身份認同。

吹著海風的一個下午,我們成功把林老師聊“沒電”,但遇到熱情的東北司機,又把“流動”“故鄉”“離散”這些很難與你無關的話題接了過去。


身處邊緣還是享有特權,好像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選擇的,然而邊緣和主流並不是完全對立和靜止的。在流動與不確定中,我們可以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嗎?

在福建沿海長大的小孩,怎樣認識未知世界?

我在霞浦長大,去縣城讀小學和中學之前是在鎮上和村裡頭長大的,所以從小就覺得環境比較逼仄,希望能到一個大一點的地方看一看。

在我們的小縣城裡頭,主要有兩個渠道讓我獲取了很多關於外面的知識和信息。一個是 90 年代的時候,全國各地興起了一股開書店的風潮,一些知識分子也到了相對偏遠的縣城去開書店傳播知識。

另一方面,作為在沿海長大的小孩,我們收音機裡常常能收到台灣的電台。大家接受港台的音樂文化是很自然而然的,所以我小的時候在街上走著,旁邊的店鋪用大喇叭放的音樂有鄧麗君的歌,或者葉倩文的《瀟灑走一回》,去錄像廳看的肯定都是香港或台灣的片子,我們就是在那個氛圍之下熏陶長大的。

我爸爸 92 年下崗以後到我們縣城邊上一些海島去打工,那些工廠有不少是台商投資建起來的。縣城裡時不時也會有一些台商或者台灣的人來尋親,所以經常會在生活中擦肩而過。當時就覺得好奇,因為他們代表著我們自己的小縣城之外有一個龐大的未知世界。


一定要說好普通話嗎?

剛到北大上學的時候,當時對我來說最大的障礙是我的普通話比較差。我們“胡建”人,眾所周知普通話說得不好。高考的時候語文前面幾道拼音題我都是直接放棄的,根本記不住什麼前鼻音、後鼻音、平舌、卷舌這些東西。

我們在成長過程中,老師和父母一直在給我們灌輸這樣的觀念,你一定要說好普通話,說好普通話將來才能有出息,才能做出大事業。只不過我們自己心目中的普通話,在北方人眼裡並不是真正的普通話。


北京以後就經常會遭到別人的嘲笑,比如說同學之間經常會打趣兒說,林垚,來給我們說一下虎父無犬子。那我怎麼辦?fǔ hù無犬子?所以我後來就憋著一股勁兒發憤圖強,要把這個普通話說好給你們看看。

我下載了一個輸入法,把模糊拼音全都去掉,強迫自己每個字都把拼音全部打出來。練過一兩年之後,曾經有那麼幾次去北京的胡同裡面玩的時候,就被北京大爺誤認為說是在胡同裡土生土長的人了,這是我人生中的高光時刻。

後來我忽然間大徹大悟——憑啥?普通話中心主義要不得,我就要讓你們感覺一下,我這個南方人說話就是這個樣子的。所以現在你們聽我說話還是一個南方人。



沿著海灘走著走著就可以看到遠處有好多島,其實是金門群島的一部分,其中有大擔島和二擔島。

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上一頁1234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470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.0028 秒